记者20日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了解到,“十四五”期间,亳州市锚定生态保护修复战略目标,攻坚克难推进废弃矿山治理,累计完成48个生态修复项目,治理面积达0.96万亩,任务完成率100%,位居全省首位。 全省“十四五”规划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任务下达后,亳州市第一时间响应,系统部署推进。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精准制定年度实施计划,细化治理路径、实施主体与责任分工,确保工作有序衔接。多渠道筹措落实修复资金740余万元,有力保障项目落地实施,构建起“制度引领、计划先行、资金兜底”的闭环工作体系。
在治理过程中,我市坚持精准施策,筑牢生态修复的“硬支撑”。以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勘察为基础,秉持“宜林则林、宜地则地、因地制宜”原则,针对不同类型废弃矿山“量体裁衣”设计修复方案,科学选用工程措施。严格执行“三个必须”治理标准:必须彻底消除因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等安全隐患,必须完成土地整治并实现资源化利用,必须实现生态、景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并强化施工全流程监管,确保治理措施落地见效。
为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亳州市创新探索“生态修复+”融合模式,将修复后土地精准转化为2440亩耕地和309亩林地,为乡村振兴注入土地要素活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同时,落实“县级初验+市级专家验收+省级复核”三级验收标准,从严从实核验治理成效,确保修复质量经得起检验。
通过系统生态复绿,在市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居民生活品质有效提升,群众在绿水青山间拥有了更多获得感与幸福感。(记者 汝平 通讯员 蒋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