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月以来,黄山市各地雨水增多,野生蘑菇生长旺盛,误采误食有毒蘑菇风险上升。为防范野生蘑菇中毒事件发生,我市全面加强野生蘑菇中毒防控工作,及时发布野生蘑菇中毒风险预警提示,加强食品生产、销售、餐饮服务环节监督管理,大力开展野生蘑菇中毒防控知识科普宣传,增强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筑牢群众食品安全防线,守牢群众生命安全底线。 黄山市地处皖南山区,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达82.9%,生境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非常适宜野生蘑菇生长,且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部分山区群众至今仍保留采食野生蘑菇的习惯。市疾控中心有关专家介绍,最近,黄山市很多地方野生蘑菇大量生长繁殖,一些有毒蘑菇混迹其中,外形与可食用蘑菇极为相似,普通人难以准确鉴别蘑菇种类、辨别是否有毒。而且,有毒蘑菇所含毒素非常复杂,一种有毒蘑菇可能含多种毒素,中毒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剧烈腹痛、视物模糊、出现幻觉等,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目前尚无明确特效解毒剂。
专家表示,黄山市有毒蘑菇种类繁多,单一的鉴别方式无法确认是否有毒,一些流传于民间的识别方法并不靠谱,如“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普通的没毒”“长在潮湿处或家畜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无毒”“蘑菇跟银器、生姜、大米、生葱一起煮,液体变黑有毒,颜色不变则无毒”“有分泌物或受伤变色的蘑菇有毒,生蛆、生虫的蘑菇没有毒”等。即使采摘者曾正确识别无毒蘑菇,也会因野生环境中相近物种混杂、菌丝传播等因素,再次采摘时仍有可能误采有毒品种或沾染毒素,存在误食中毒风险。
为预防野生蘑菇中毒事件发生,黄山市卫生健康部门积极推进科普宣传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家庭,发放预防野生蘑菇中毒宣传手册,普及野生蘑菇中毒急救知识,提醒群众不凭经验采摘、食用野生蘑菇,不购买来源不明的野生蘑菇。同时科学开展野生蘑菇种类摸排和放射性监测,认真做好野生蘑菇中毒事件调查处置。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农贸市场及周边区域巡查,严禁销售野生蘑菇;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严格做到不采摘、不加工、不经营,严防野生蘑菇流入餐桌;在小超市、食杂店、宣传栏等场所张贴宣传海报,提升群众对有毒蘑菇的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共同守护食品安全。
专家提醒,如进食野生蘑菇后数分钟到72小时内感到不适,无论症状轻重,要高度怀疑野生蘑菇中毒。如中毒者神志清醒且尚未呕吐,可尝试用手指或筷子刺激咽部催吐,并及时前往有救治条件的医院就诊。建议进食野生蘑菇前拍一张照片、留一个蘑菇。就医时可携带未食用的野生蘑菇、野生蘑菇的照片或呕吐物,以便尽快确定野生蘑菇及其毒素种类,给予针对性治疗。此外,食用同种蘑菇但还未有症状的家庭成员,也要及时去往医院检查。
专家表示,采食野生蘑菇风险隐患巨大,稍有不慎就会危及生命健康。不采摘、不买卖、不食用野生蘑菇,是预防野生蘑菇中毒最安全、最有效的做法。建议市民、游客绝不采摘野外任何蘑菇;绝不通过任何渠道购买所谓的野生蘑菇,不要在路边、流动摊贩或网上购买野生蘑菇;绝不食用任何渠道获取的野生蘑菇,不食用自行采摘的野生蘑菇,外出旅游或到农家院就餐时,对于不熟悉的、来源不明的菌类应保持警惕,谨慎食用。珍爱生命,远离野生蘑菇,坚决做到不采摘、不销售、不加工、不食用野生蘑菇,千万不可有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