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安徽时代信息网!
会员登陆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会员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当前时间:
 
站内搜索
  《时代信息》公众号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旅游天地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动态  → 娱乐动态
《大展鸿图》背后,“粤剧戏宝”更上头
浏览次数:15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6日  【字号
     近日,由经典粤剧《帝女花》旋律改编的说唱歌曲《大展鸿图》火爆“出圈”,成为今年刷屏全球社交媒体的现象级“神曲”之一。这首融合传统唱腔与现代流行元素的歌曲带动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高达40.9亿次,更登顶海外Spotify(全球最大流媒体音乐播放平台之一)华语歌手排行榜。《帝女花》是粤港澳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IP之一,有“粤剧戏宝”之称。该剧是戏曲大师唐涤生以清代文人黄燮清所撰同名传奇为蓝本创作的,首演于1957年。如今,老戏新唱,岭南文化的“听觉基因”也随着新潮鼓点跃动。
     “年近七旬”的《帝女花》为何能以新面貌征服当下受众?“《大展鸿图》采样经典粤剧的核心旋律进行改编,保留最易被大众接受的‘听觉钩子’,符合‘15秒抓耳’的流媒体传播规律。”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罗丽认为,粤剧并非“博物馆里的文化”,它完全具备与时代对话的潜力。“《大展鸿图》的火爆,证明粤剧文化内核的当代适配性,其旋律、符号、情感表达仍能打动年轻群体。”
      以最爽的姿态“破圈”
      粤剧《帝女花》在广府家喻户晓,“落花满天蔽月光”这句唱词甚至出现在周星驰的电影里。说唱新作《大展鸿图》巧借流行音乐之韵,为经典剧作赋予新潮表达。歌曲开场,“雾烟暗遮世外天”哀婉的唱腔响起,把听者拉回任剑辉与白雪仙演绎的悲剧故事;但不过三秒,孟菲斯说唱的碎拍鼓点便轰然切入,推动古典与潮流的精彩对话。粤剧的梆子腔、二黄腔旋律与电子音效的互融,形成时空交错的奇妙爽感。
      “《帝女花》是我的《California Love》;听任剑辉跟白雪仙,白云吃个农家乐……”《大展鸿图》的歌词中加入岭南文化元素,唤起众多网友的集体记忆。粤剧旋律、嘻哈节奏、“土嗨”歌词与“魔性”舞蹈,碰撞出强烈的记忆点,让人迅速“上头”。“一听开头就被惊艳到,立刻‘一键三连’——点头、抖腿、跟唱。”在音乐平台的评论区,一位00后网友留言:“广东气质浓郁,画面感都要溢出来了。”
      在短视频平台,《大展鸿图》的翻唱翻跳视频如潮涌现。二次创作狂欢迅速席卷全球乐坛,海外网友甚至因它逐字逐句学起了粤语发音。2025年7月,Spotify更新榜单,主创之一揽佬凭借《大展鸿图》力压周杰伦,登顶华语歌手月听众数第一名。“采样太棒了,编排很简单,但是够劲儿!”英国乐评人认为,《大展鸿图》拥有“丝滑的听感体验”,贴合孟菲斯说唱的要义。
      跨过60余载光阴,经典旋律如何“刻进”当下听众的DNA?“《帝女花》全剧时长大约3个小时,我们选取1959年粤剧电影最前面的部分进行采样,制作成伴奏。编曲看似简单,其实我们思考了很久,尝试了很多种组合方式。”负责音乐采样的Beatlab工作室负责人表示,“我是广东人,渴望岭南文化与嘻哈音乐的更多结合,那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
      从《帝女花》的乱世情缘到《大展鸿图》的市井烟火,同一段旋律在不同时代被赋予全新的文化注脚。穿越时空的艺术流变,见证着传统文化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以最潮的方式“重连” 《大展鸿图》“出圈”的同时,经典粤剧正以最潮的方式让传统文化与年轻群体重新连接。在2025国际机场博览会的展台上,演员们表演了《帝女花》选段,让参观者聆听婉转动人的“广东好声音”;在广州“最美街区”永庆坊,《帝女花》是广福台上最受欢迎的戏码之一,常常引得众多游客驻足欣赏。今年5月,粤剧动画电影《帝女花(上)》亮相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引起中外片商和媒体的浓厚兴趣。
      舞台上,《帝女花》长演不衰,多个剧团进行了重塑排演,其中不乏创新求变的探索。桃花源粤剧工作舍于2022年制作了《帝女花》65周年巡演版,并细分为管弦光影版、学生戏台版等多个不同版本,激发观众的思考与想象。2024年,广东粤剧院推出曾小敏、文汝清主演的小剧场粤剧《帝女花·一念》,在保留经典唱段的基础上做简化,尝试注入新的时代气息。剧中,曾小敏不仅饰演了戴花冠、着宫装的长平公主,还扮演了穿越古今的素衣女子,引领观众穿越古今,体验长平公主的前世今生。
      “《帝女花》本身就具备‘自带流量’的文化基因。”罗丽强调,片段化传播并不等于完整剧目传承,前者是文化元素的破圈,后者需要观众对整个艺术体系的理解与认同。“粤剧《帝女花》的剧情、唱腔、表演范式已形成固定标准,无论形式如何调整,‘家国情怀’‘人物风骨’等核心精神不能丢。唱腔中最具辨识度的片段,比如‘香夭’等唱段应予保留,避免让老观众认不出,新观众‘get不到’。”
      “破圈”,不只是传播手段的创新,也应该是本体承传的突破。(文汇报记者 宣晶)

打印 』※ 收藏此页 ※『 关闭
 
体育频道 | 本站公告 | 本网简介 | 安徽名人 | 常用电话 | 综合信息 | 友情链接 | 权威论谈 | 走进名人 | 重点企业 | 领导访谈 | 灵璧奇石
CopyRight 2002-2025 版权所有:安徽时代信息网 皖ICP备17024205号-1
联系电话:13516438342 E-mail:ahsdxx888@163.com   邮编:237000
本站声明:未经本站同意,任何人不得下载、转载或使用本站文件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0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