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饭点,对着两块猪肉,家住四川德阳广汉市北城云璟小区的刘洪斌犯了难。老伴高血压、糖尿病复发,按照医嘱,需要吃清淡点,可上小学的孙子正长身体,喜欢吃肉,喊着要吃糖醋排骨。 刘阿姨将肉一分为二。一块细细剁,与冬瓜慢炖成清汤肉丸,撒些许盐。另一份裹粉下锅,炸至金黄酥脆,再淋酱汁,香气四溢。饭桌上,清淡的肉丸汤递给老伴,红亮的排骨夹进孙子碗中。
吃肉如何兼顾美味与营养?像刘阿姨家这样有吃肉困扰的,不在少数。
肉类是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其所含的人体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不仅容易吸收,还能提供锌、铁等微量元素。但也有人觉得肉类脂肪多、热量高,过量摄入,容易诱发肥胖、脂肪肝及代谢综合征等疾病,增加心血管病等慢病风险。如何吃肉才健康?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营养师于凤梅认为,应从用量、种类、烹饪方式等角度入手,科学合理吃肉。
首先,控制摄入总量。如果是畜禽肉或水产类,成人每天的摄入量为40—75克,相当于三四片手掌大小的薄肉片或五六只虾。
其次,合理搭配品种。白肉红肉搭配吃,以脂肪含量相对更低的白肉为主,如鱼虾、鸡肉等。少吃火腿、腊肉、培根等加工肉类,建议每周不要超过一次。蔬菜水果配合肉类食用,不仅可以补充膳食纤维、维生素,还能避免热量超标。
第三,选择适当烹饪方法。可以通过去脂处理降低热量,禽肉去皮、猪肉选里脊、牛肉选腱子肉等低脂部位。要优先选择蒸、煮、烩、拌等烹饪方法,避免因重油重盐增加脂肪、热量摄入。
不同种类的肉,如何食用更健康?
“火腿、腊肉等高盐高脂加工肉制品,可水煮5分钟后再烹饪,减少亚硝酸盐,并搭配青椒、西蓝花、猕猴桃等高维生素C食物一同食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周钿苑介绍,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鱼肉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容易消化吸收,建议清淡烹饪,少用油炸;鸡肉低脂高蛋白,是健身增肌的优选,建议去皮食用,清蒸、水煮、炖汤为佳;猪肉富含血红素铁和优质蛋白质,但饱和脂肪酸较高,建议优先选择里脊、后腿瘦肉,烹饪前剔除白色脂肪层。
不同人群吃肉也有讲究。周钿苑给出如下建议:
老年人蛋白质合成能力下降,消化功能也会减弱,一般建议优选鱼肉等易消化肉类,每天摄入100—150克,分两餐食用,并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促进铁吸收。
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需大量优质蛋白质、铁、锌等,建议红白肉搭配,少吃加工肉等。孕期需增加铁摄入,哺乳期则需额外每天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建议定期吃水产品,避免食用生肉、刺身,少吃动物肝脏。健身人群增肌需高生物价蛋白,运动后快速修复肌肉,可以多吃鸡胸肉,少吃高脂红肉。蛋白粉缺血红素铁,不能替代天然肉类。
不同类型的慢病患者,适合食用的肉类也有区别。比如,对于高尿酸痛风患者,推荐多吃焯水白肉,少食浓肉汤、内脏、沙丁鱼等,可用鸡蛋代替;对于冠心病患者,建议多吃深海鱼肉,不吃肥肉、动物皮等。(游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