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安徽时代信息网!
会员登陆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会员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当前时间:
 
站内搜索
  《时代信息》公众号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旅游天地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长寿  → 健康长寿
三招助你 简单判断是否“湿重”
浏览次数:426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15日  【字号

三伏天到来,广医二院番禺院区中医科医师郑艳华提醒说,这个时节健脾祛湿正当令。她指出,岭南地区多湿,湿气容易伤脾,因此南方人多脾虚。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脾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运化水湿,把身体里的水汽运送到各个地方,比如运送到毛孔通过出汗排出体外,运送到肾脏通过尿液排出。如果体内湿气太多,脾就需要不停地工作,久累易伤成脾虚。脾胃虚弱反过来又易至水湿运化不利堆积在体内,生成内湿,内湿外湿交困加重脾虚,如果不及时干预,可形成恶性循环。

那么,如何才能判断自己是否“湿重”呢?郑艳华支招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留意晨起感觉:平时正常睡眠的情况下,如果早晨起床觉得特别疲劳,头昏重、打不起精神来,胃、腹胀,没胃口,可能有内湿困阻。

2.观察排便情况:如果排泄物黏稠,或排便不爽、次数增多,可能内湿重。

3.饭后漱口看舌苔:如果舌苔厚腻,舌边有齿痕,也提示体内湿重。

薏米、赤小豆、茯苓

助祛湿

提到祛湿,大家对薏米情有独钟。郑艳华说,薏米性凉,味甘、淡,入脾、肺、肾经,具有利水、健脾、除痹、清热排脓的功效,使用时将薏米炒制到发黄,可以减少它的寒性,让它的性味更平和。

此外,赤小豆、茯苓,也都是日常生活中药食同源的祛湿佳品。茯苓性味平和,四季可用,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可助调治脾虚、失眠、心悸、水肿等证。赤小豆性平,味甘、酸,可利湿消肿、清热退黄。

推荐下面三款健脾祛湿食疗汤,感兴趣的街坊不妨一试:

1.冬瓜薏米猪骨汤

原料:猪大骨、冬瓜各500克,薏米100克,茯苓50克,姜一小块,红枣数颗,枸杞一小把,盐少许。

做法:将薏米、茯苓、红枣、枸杞、姜(切片)放入砂锅,以冷水浸泡10~20分钟;猪大骨洗净入砂锅加足量水大火煮开,撇去浮沫,转微火煲两小时后加入冬瓜再煲半小时,加少许盐调味即可 。

2.淮山赤小豆鲫鱼汤

原料:鲫鱼两条,新鲜淮山一根,赤小豆50克,姜一小块,盐少许。

做法:赤小豆浸泡半天;起油锅将洗净的鲫鱼和姜片煎至微黄备用;赤小豆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后加入煎过的鲫鱼,大火煲沸再转小火煲半小时再加入淮山,再煲半小时,加适量盐即可。

3.芡实煲老鸭

原料:芡实100克,老鸭一只。

做法:老鸭宰好洗净,芡实放鸭腹内,放砂锅中加2500ml水,武火煲滚后文火继续煲2小时,加少许盐即可。

除了食疗,运动也有很好的祛湿作用,但不能过度,不要过分追求大汗淋漓,因为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大量出汗容易损伤心阳。

现代人白天工作忙碌,多选择夜晚运动,比如夜跑。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看,夜晚应以“藏”为主,剧烈运动可影响到人体阳气的收藏和正常睡眠,因此,夜间运动更应该适度。


打印 』※ 收藏此页 ※『 关闭
 
体育频道 | 本站公告 | 本网简介 | 安徽名人 | 常用电话 | 综合信息 | 友情链接 | 权威论谈 | 走进名人 | 重点企业 | 领导访谈 | 灵璧奇石
CopyRight 2002-2025 版权所有:安徽时代信息网 皖ICP备17024205号-1
联系电话:13516438342 E-mail:ahsdxx888@163.com   邮编:237000
本站声明:未经本站同意,任何人不得下载、转载或使用本站文件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0512号